
重大疫情下,個人及小微企業等普惠金融的剛需型信貸及金融服務需求不減,央行等相關機構陸續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讓普惠金融再次成為焦點回到大眾視線。
普惠金融茁壯成長
提及普惠金融,其在數字化時代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特別是在2017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義再次被強調,“建設普惠金融體系”也首次被提出;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在總結舉措、成果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的規劃和思路。
自此,普惠金融走過初生,邁入了茁壯向上的成長期。
普惠金融的成長離不開技術發展帶來的規模效應增長。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新金融機構通過對傳統金融業務的線上化、智能化、數據化,提高運營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時改善用戶體驗,促進了普惠信貸發展。
近兩年,金融科技相關政策也接連出臺,行業逐步走向規范。2019年8月,央行出臺《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市場監管總局、央行聯合發布公告,將金融科技產品納入國家統一推行的認證體系,確定了《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目錄(第一批)>>,制定《金融科技產品認證規則>>,進一步完善了行業規范框架。
飛 貸金融科技助普惠金融落地
飛 貸金融科技走過的歷程,是中國金融科技探索中小微融資解決之道、助力普惠金融落地的縮影。
2010年,飛 貸金融科技針對小微企業和個人融資需求,開始從事小微企業信貸工廠模式,實現信貸流程流水化作業。2013年起,飛 貸金融科技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風險控制領域。2017年,飛 貸金融科技再次轉型升級,將沉淀的所有經驗和技術向持牌金融機構開放。
看上去,每一次都搶占了風口,但背后也有無奈。在C端信貸領域,飛 貸金融科技并不具有資金優勢,也不擁有豐富的流量和用戶資源,業務規模存在天花板。與此同時,銀行受政策影響,在向中小微企業傾斜的過程中,苦于有資金沒資產。
這就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大根本原因——資源不匹配。傳統金融機構人力資源有限,更愿意集中資源做大項目。而中小型金融機構,有服務小微企業的初衷,卻受制于資產規模、風控能力,往往“有心無力”。
轉變發生在2015年,金融科技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談論與接受,科技輸出成為一種趨勢。憑借多年實操經驗,飛 貸金融科技投入巨大人力和資金研發系統、搭建移動信貸平臺,形成了基于資產合作逐漸衍生而來的技術賦能和風控輸出。從資產合作到金融科技能力探討與共享,嘗試用一種新模式與傳統金融機構達成信任與合作。
這被證明是一種雙贏的嘗試。飛 貸金融科技董事長唐俠說,“從資產助貸到科技助貸,飛 貸金融科技在幫助銀行建立自己的用戶體系、風控模型和科技能力。銀行也通過這幾年的合作,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手段帶來的效果,更加密切了與我們的合作!
深挖大市場
無論有多難,小微企業融資都是個大市場。波士頓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小微貸款市場規模預估在8萬億~10萬億元左右,占市場融資總額的5%~6%。
目前,從已形成的服務體系來看,能夠提供中小微企業貸款的機構包括四大類別:傳統銀行模式、新型互聯網銀行模式、線下到線上模式以及賦能模式。無論哪種模式,在當下技術的推動下,金融科技都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個核心手段。
技術在一定層面解決了許多原來小微企業融資的獲得性和效率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或許會有更優的**。
對此,唐俠認為,飛 貸金融科技在與金融機構合作中,可以不斷得到市場反饋。“金融科技+金融機構”這種強強結合的形式,可以更快、更廣泛地滿足金融市場需求,尤其是小微貸款難題。
“未來數據孤島一定會被打破!碧苽b認為,金融科技企業要做的更多是關注科技發展方向和資源變化,不斷調整戰略布局以及投資方向,通過提升內功來改變整個金融業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