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當前的困境,企業家與管理者需要“第二層思維”。所謂“第一層思維”就是對相同事件有著彼此相同的看法,同時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而第二層思維就是在第一層思維的基礎上,再基于非凡的洞察力、直覺,形成與普遍觀點不一樣的逆向思考。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無數中小企業跌入谷底,中國經濟也停下了不斷前進的腳步,企業復工復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身處其中的我們不禁會問:疫情對經濟環境影響幾何?如何理性看待疫情對經濟和企業的沖擊?企業靠什么自救和長遠發展?
為此,復旦商業知識“學管理 戰疫情”系列直播課第五期(2月28日)特邀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李治國,從長期視角為大家分析疫情給中國經濟和企業帶來的影響,為管理者解鎖“第二層思維”。
在疫情的沖擊之下,經濟發展及復工復產的壓力都很大,這需要我們長遠、辯證地看待兩個問題:我國經濟在疫情的沖擊下受到了多大影響?疫情對企業將帶來哪些沖擊,企業應如何應對?
需求和供給遭受重創,經濟增速或將大幅下降
近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召開了網絡視頻會議,諸多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速進行了判斷。他們普遍認為悲觀的局面已經形成,因為復工緩慢,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將會大幅下降,且不排除零或負增長。其背后的預測邏輯主要來自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
首先來看需求端。疫情對于消費和服務業的沖擊極其顯著,尤其是實時消費(餐飲、零售、旅游、電影、住宿交通)與可選消費(汽車、家電、家居、服裝、休閑服務)。此外,由于春節長假期間消費停擺,導致餐飲零售、旅游、電影累計的直接經濟損失超萬億元。諸多中小微企業焦慮無奈,大中企業措手不及,這樣的需求沖擊被形象地描述為首次“臉著地”。
再來看供給端。對生產性企業來說,某些明顯的沖擊可能會對企業生存造成根本壓力,甚至對我國經濟發展也產生傷筋動骨的影響。生產性企業與供應鏈上游的原材料環節和下游的批發零售商緊密相連,突然發生系統性停擺,很難快速銜接。精準穩妥有序地推動復工復產越來越緊迫。
當然,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還出現了一些亮點,例如在線教育、APP、遠程辦公、線上游戲、短視頻等都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此外,還將出現替代效應,例如在疫情過后,餐飲、旅游等行業可能出現報復性反彈,政策也會對沖經濟下行,這些都為經濟增長的預測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引發了企業的四大變革
毋庸置疑的是,疫情將對經濟影響有著諸多不確定性。首先是供應鏈中端、下端的訂單難題,企業要抓緊時間復工復產。因為經濟是一個動態的循環系統,長時間停擺是不被允許和不可接受的。但疫情目前正在向全球擴散,全球股市和美股連續5天下跌,整體跌幅超過10%,這些都是明顯的不確定性。
當前唯一確定的仍然是不確定性的加劇,所以不要輕易做預測,更不要輕易相信預測,宏觀的硬著陸不等于微觀的企穩。疫情對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極其嚴峻,所以政策必須要給力, 市場要更加有效,企業將面臨多重難題,個人將面臨長期壓力。
疫情對經濟與社會環境正在產生長期影響,在經濟上,要從增量走向增質;在市場上,要從競爭走向合作;在企業端,要從盲目走向聚焦;在個人層面,要從焦慮走向實干。
與此同時,疫情也引發了企業的四大變革:
一是整個市場隨著疫情的驅使和需求的沖擊發生了變化,無論是生活生產,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都是如此。
二是技術發生了轉變,線上零售真正走向智能商業,加速了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變;在5G支持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可能將運用到更多場景中。
三是政策驅動企業變革,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保障性政策和舉措。
四是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危機管理,組織如何進行創新和改變都變得非常重要。
面對這一情況,企業家和管理者要走出焦慮和無奈,著手抗風險、抓管理、推技術、找政策。
第二層思維,企業應對逆境的“寶藏良方”
面對當前的困境,企業家與管理者需要“第二層思維”。所謂“第一層思維”就是對相同事件有著彼此相同的看法,同時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而第二層思維就是在第一層思維的基礎上,再基于非凡的洞察力、直覺,形成與普遍觀點不一樣的逆向思考。
作為企業家或管理者,想要獲取第二層思維首先要尋求政策的幫助,但不能過度依賴。就貨幣政策而言,目前國家已經通過各種方式釋放流動性,降低利率,鼓勵銀行進一步對中小微企業放貸。財政政策則包括開工建設重大項目、著力穩定居民消費、推進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等。一方面企業要成立專門的團隊去解讀、申請、研究這些政策,不要錯漏;另一方面也不要過度依賴,要慎重運用政策。
第二要彌補技術短板,但不能過分迷信。當前,從線下到線上的互聯網化、無人化、智能化的熱情都被點燃了,無論是娛樂、購物、教育、辦公、生鮮、醫療都在從線下向線上轉移。以5G為支撐,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周期將在此次疫情后加速孕育。
但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消費者的社會屬性不會改變;其次,還要分析自己的產品和業務屬性,到底能不能把短期的線上場景進行長期化;最后,一定要熬到春天的來臨,可能餐飲、旅游、住宿、交通等線下活動會出現報復式的反彈。此外,疫情可能還將改善人們的生活習慣,消費者會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衛生。
第三要警惕不確定性,但要更加敬畏市場。目前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如疫情走勢、防范措施的變化、現金流的枯竭、產業鏈的轉移和供應鏈的中斷,以及可能出現的企業破產和失業帶來的二次沖擊。但中國經濟已從第二階段的投資驅動轉向第三階段的創新驅動,要有較高級的需求條件、較復雜生產要素、強有力的相關支持產業以及高效率的企業運營。
在災難的沖擊下行業格局將向兩個方向轉變,傳統行業會進一步向龍頭集中,二八定律還會凸顯;新興行業則將快速成長,從“人口紅利”走向“工程師紅利”。
第四要狠抓運營效率,但更要厘清競爭優勢。但對于企業而言,品牌、專利等無形資產,可持續且低的生產成本,可持續且高的轉換成本以及在互聯網、新經濟面前的網絡效應才是企業真正的競爭優勢。
此次新冠疫情對中國GDP的增速影響目前還未有定數,但第一季度大幅下降已成定局。疫情已經對需求和供給產生了沖擊,將對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產生長期影響,并引發企業變革。
對于企業家和管理者而言,要抗風險、推技術、找政策、抓管理。除此之外,還需用第二層思維進行決策判斷:需要尋求政策幫助,但不能過度依賴;需要彌補技術短板,但不能過度迷信;需要警惕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更要敬畏市場;需要狠抓運營效率,但更要厘清競爭優勢。
復旦mba 上海mba mba報考條件http://www.fdsm.fudan.edu.cn/fd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