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宋歌帶領的北京文化爆款頻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文化參與出品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該影片自18年上映以來,好評如潮,獲獎無數。作為一部演、導、編俱佳的現實題材影片,它以一種近乎詼諧幽默的方式演繹出現實的沉重與辛酸,讓觀眾透過電影這面鏡子,窺見生活百態。我們常說,鏡頭之下的喜劇恰恰是現實里笑中帶淚的悲劇,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劇本讓觀眾在觀影之余試著把視角轉回現實,給予身患重病的人更多的人文關懷,這正與北京文化的“強共情”相得益彰。
為什么《我不是藥神》上映以來會引發這么多關注和點贊呢?其中關鍵的一點在于它聚焦中國人自己的故事,以平凡人物為切入點,訴說生活現實的不易。影片中主人公的命運沒有過多光環加持,平凡無奇,他面對生活一地雞毛,硬著頭皮的樣子像極了我們,讓觀眾在這些卑微的小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品味了生活。這也正是北京文化表達的,用強代入感讓觀眾成為電影中的某個角色,用深度好電影還原社會現實。
電影里的程勇原本是一位賣“神油”的小商販,他沒有什么雄心壯志,只求留住孩子的撫養權,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足夠,可是無奈神油店經營慘淡,付不起房租,老父親手術急需用錢……面對接踵而至的生活難題,程勇最終接受了白血病人呂受益提供的商機,鋌而走險,開始賣起了印度神藥“格列寧”。販賣印度神藥解決了程勇的燃眉之急,也為白血病人帶去生的希望,如此兩全讓我們似乎無法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孰是孰非。平凡小人物抉擇背后難以言說的辛酸,白血病人卑微的求生渴望。面對如此不易的現實,我們有什么權利去去教會他們生活?
程勇代理的仿制藥“格列寧”讓一部分白血病人重新的看到了希望,一度成為大家眼中的“藥神”。他何曾是神,他不過是萬千普通小人物中的一員,他也不過是為了謀生的螻蟻。曾經賣五千塊一瓶的印度藥是為了解決生活難題。后來賣五百塊一瓶,倒貼錢為病人買藥是真正為了贖罪,為了救命;蛟S這時候的程勇明白,生活難不僅僅是因為缺錢,還有好些人他們連活著都是奢望,既然如此,何不為白血病人送去希望呢?當然,作為一部好的電影,影片吸引觀眾除了其深度剖析社會現實帶來的震撼,還離不開主創演員的全情投入。王傳君為了演好白血病人病榻上虛弱的樣子,深入醫院與病人同。煌耆粫⒄Z的楊新鳴為了演好牧師,大段大段的背誦英文臺詞,多次去教堂采訪、探訪病人……
《我不是藥神》推動了現實題材影片的發展,對于我國醫療體制改革也有重大意義。北京文化致力于打造各類高品質影片,挖掘國產影片更多可能性,深入探索現實題材邊界,為觀眾呈現強代入感、強共鳴的優質電影,讓觀眾在影院能從角色本身找到自己,思考現實。此外,北京文化一直以來堅持創新,堅持影片多元化,超強的IP儲備深受矚目,后續將在市場恢復后為廣大觀眾陸續奉上眾多精彩紛呈的影片,如整個項目耗時十年的史詩神話電影《封神三部曲》將超強來襲,更有小品改編電影《你好,李煥英》、冒險題材電影《749局》、喜劇電影《沐浴之王》等接續上映,這么多類型的影片,相信總有一部是你喜歡的,趕緊安排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