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的工程項目為何能實現周期短、分紅高、資金風險低?
首先了解中標公司為什么工程項目中標后選擇將項目層層轉包,為什么不自己做工程賺取更多的利潤?例如:項目總標3.6億,要求有一級資質,結果能有一級資質的競標公司并不多。中標方根本看不上這個小工程,中標成功立即收取百分之十二的管理和資質掛靠費,轉包給只有二級資質的工程方。眨眼間中標方就獲得四千多萬的純利潤。二級工程方將整個項目分解成若干項目,可能繼續分包給其它工程隊,然后收取百分之八的管理費和百分之三左右的掛靠費。三四千萬到手。工程隊又將再分段分期發包給具體施工隊,又收取百分之八左右管理費。這樣標的的三分之一就成了管理費落入三層轉包方的腰包。許多人肯定會痛罵分包方。但是責任真的全在分包方嗎?事.實.真.相或許完全不是你所想的那樣。當然,如此分包、工程偷工減料是不能被允許的。那為什么如此分包,這樣之多,許多企業都選擇這樣來做?
1、有資源的人,有專屬的人脈渠道,能獲得十拿九穩的項目,通過操作拿下項目然后拿到市場流通一圈短時間獲取高額收益,
2、投標容易,實施難,項目不是報個價,算出來賺錢就能賺錢的,需要有專業的管理團隊、成本控制、成熟且一條龍裝備齊全的設施,風險預估精確,干工程的,賺快錢顯然不那么容易,時間周期長,人多關系復雜,沒有一定的能力和過硬的設施,還真應付不過來。能夠真正以最優成本施工的企業有限,能在當地各利益方溝通協調好的公司有限。
大家一聽這個,一定會問去參加投標的單位是不是都能真正施工的企業嗎?這又與當地利益方有什么關系?把工程按照合同做完就好了嗎?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建筑人,你就完全不會提出這些問題
先說招投標。招投標流程現在都基本做到了公開公平公正,要求也不斷降低,所以可投標的單位很多,但是中標單位卻只有一個。所以公司如果運氣差了,可能大半年都中不了一個標,沒有一個工程來做。同時來投標的好多公司都是只有一個空殼,沒有施工能力。所以分包隊雙方企業來說彼此都有需求,自然許多公司來做這個事情了。
再者,同一個項目施工對于不同企業來說,施工成本大大不一樣。除了那些大型的全國性企業來說,各地都有分公司施工成本低,但是大部分工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企業雖然到處投標,但是真正能做的項目可能只有幾個地區,這也就導致了每個地區一般都只會有幾個施工做的好的、成本低的企業。企業即使中標外地項目,期施工成本會遠遠高于當代企業。所以部分中標單位會將單位分包給當地單位。
3、工程施工往往要跟當地許多部.門打交道,如果企業對當地沒有一定的人脈根本無法做工程。
所以,綜上而言,中標單位很少,真正能施工的單位也很少,因此建筑行業如此分包這樣之多有些時候也是一種無奈。但是許多有實力的企業為了效率也會選擇這么做!
現在您明白新田莊園上的項目為何能實現周期短、高收益、低風險的盈利模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