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會計報表常見的虛假形式
在越來越多的注冊會計師被推上法庭的背后,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受害者,是連帶責任承擔者,他們也都是在審計過程中被審計單位的假賬所欺騙了。前二章我們已談了假憑證、假賬簿的幾種手法及危害性,這里我們就來談談假報表的一些形式。
一、 表表不符
根據有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在單位對外提供的一些報表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勾稽關系。如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分配利潤應等于利潤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潤;利潤分配表中的凈利潤應與損益表中凈利潤的金額保持一致。而在審計人員的審計中發現,單位表表不符的現象卻是屢見不鮮的。就如某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在對一企業年度報表審計中就發現這樣的問題,該企業近年來未進行任何長、短期的投資,資產負債表中長、短期投資均為零,但在損益表中"投資收益"項目中卻記了100萬元,經檢查企業投資收益帳戶,發現企業投資收益來源于一筆裝修業務,企業為了逃避建安業營業稅,而將裝修收入列入投資收益,造成表表不符。
二、 虛報盈虧
一些單位為了達到一些不法目的,隨意調整報表金額,人為地加大資產調整利潤;或為了逃稅,避免檢查而加大成本費用,減小利潤。報表本意是要向一些使用人提供最真實的會計信息,為使用者的決策行為提供一個真實的參考,但虛假的會計報表傳遞了虛假的會計信息,誤導與欺騙了報表使用者,使他們作出錯誤的決策。
如深圳一輝實業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時,注冊資本與實收資本均為1000萬元,但至1997年,注冊資本和實收資本陡然增至1個億,后經查,這次"飛躍"純屬深圳協力、興蒙、國正三家會計師事務所為獲取高額審計費而出具了虛假審計報告所為,短短幾年,該企業就憑著假報表和假報告套取銀行貸款達4000多萬元,給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有些單位把會計報表變成隨意拉縮的彈簧,拉縮出許多為已所用的會計報表,有的單位對財政的報表是窮賬,以騙取財政補貼等多種優惠政策,對銀行的報表是富賬,以顯示其良好的資產狀況,騙取銀行貸款;對稅務的報表是虧賬,以偷逃各種稅款;對主管部門的報表是盈賬,以顯示其經營業績,騙取獎勵與榮譽等,這樣隨意調節會計報表,最后所導致的結果是國家受損失,少數人中飽私囊。
三、 表帳不符
會計報表是根據會計帳簿分析填列的,其數據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會計帳簿所記錄的數據,因此,表帳必須相符。但在審計人員的審計過程中:發現表賬不相符的情況卻比比皆是。如某單位為了增大管理費用,直接在損益中多計管理費用10萬元,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增大應收帳款和壞帳準備金額,造成表帳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