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深A股自去年10月創下歷史高點后,還不到一年時間,指數就跌去近70%,總市值縮水逾20萬億元,投資者財富(流通市值)縮水6萬億以上,F在的A股市場就像一條迷失了方向的鯨魚,擱淺在了沙灘上,痛苦地等待自己的命運。分析它擱淺乃至迷航的原因,無非是受到各種內在和外在的復雜因素影響,內在的因素包括估值過高(6000點時近70倍市盈率,7倍市凈率)、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趨降、大小非和擴容壓力等等;外在的因素包括周邊市場動蕩、全球經濟減速以及較早時候的通脹等等。
雖然明白癥結所在,但要解決起來卻非一日之功,此時的抉擇應該是積極主動采取措施,哪怕這個決策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也比被動等待結果發生來得要好。比如有科學家認為失去了海水的浮力,鯨魚巨大的體重會把自己的肺部壓迫到無法擴張,從而無法呼吸直至死亡,澆水于事無補。回到股市上來,給市場注入流動性、設立平準基金、規范大小非減持是否有助于改變市場的下跌趨勢,不同的專家自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坐等投資者信心崩潰而不采取措施,那么最終必然會受到市場的懲罰。
在成熟資本市場國家,在遭遇經濟和金融嚴酷寒冬之時,政府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救市:美國財政部宣布了對陷入困境的抵押貸款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拯救方案;美聯儲聯合世界十大央行成立700億美元的平準基金;俄國采取暫停股市交易的措施,避免市場參與各方因為情緒化而非理性的操作;歐洲多國央行聯手向金融市場注資400億歐元……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紛紛采取行政手段救市的時候,以維護金融穩定運行、保護投資者利益為重中之重,并逐步開始“市場化”管理股市的中國監管部門,能從中得到些什么借鑒呢? 最近出版的《瞭望》周刊提到“要解決股市問題必須重建政府信用”,滬深股市至少在目前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化的股市,在政府政策仍然涵蓋股市運行的主要方面時,不能簡單地強調用“市場化”思路來治理股市,任由市場自行尋找底部。
現在我們終于等到了政府決策部門的緊急措施,單邊征收印花稅雖然不會直接增加市場流動性,但投資者的實際稅負下降50%,而且只在賣出股票時征收,實際上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股票;而中央匯金公司作為工、中、建三行的股東,在二級市場自主購入股票,直接增加了買方的力量,也是政府在“非常之時”所行“非常之舉”,或許有望成為市場的見底信號。
筆者認為,除了已有的舉措之外,為了穩定股市、防止暴漲暴跌,管理層還可以通過特定機構以法定方式建立股市平準基金,采取和證券市場方向相逆的操作,熨平非理性的股市劇烈波動。
管理股市平準基金的機構理應是獨立運作的投資公司,委托專家管理;投資對象也應以滬深300成分股為主;投資目的是消化非國有成分的限售股;資金來源可以是用國家外匯儲備抵押貸款,也可以來源于證券交易印花稅。
成立獨立運作的投資公司,有助于平準基金投資決策的獨立性;委托專家管理則可以增強投資成功的概率;以滬深300成分股為投資對象,也可以設立專門的ETF交易工具,這樣既保證了投資標的流動性,也確保投資的安全性;而以消化非國有成分的限售股為投資目的,有利于化解市場對于“大小非”的恐懼,讓投資者重樹信心。
如果以撥付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并向商業銀行貸款或發行特別國債1.2萬億元人民幣的方式直接入市,按照1元證券交易保證金可以支持5元流通市值的歷史經驗,足以支持6萬億元流通市值,相當于目前4.1萬億元流通市值的1.5倍、13萬億元總市值的45%,足以消化各類大小非,而這還沒有考慮市場回升帶動的新增資金流入。
從證券交易印花稅中劃出一定比例作為平準基金的基本來源也是可以考慮的。去年印花稅收入超過2000億元,今年到目前為止印花稅收入近1000億元,從中劃出部分作為平準基金,可以很好地體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既沒有新增稅收和交易成本,也沒有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投資者的每一筆交易都在為穩定股市作貢獻。
雖然明白癥結所在,但要解決起來卻非一日之功,此時的抉擇應該是積極主動采取措施,哪怕這個決策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也比被動等待結果發生來得要好。比如有科學家認為失去了海水的浮力,鯨魚巨大的體重會把自己的肺部壓迫到無法擴張,從而無法呼吸直至死亡,澆水于事無補。回到股市上來,給市場注入流動性、設立平準基金、規范大小非減持是否有助于改變市場的下跌趨勢,不同的專家自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坐等投資者信心崩潰而不采取措施,那么最終必然會受到市場的懲罰。
在成熟資本市場國家,在遭遇經濟和金融嚴酷寒冬之時,政府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救市:美國財政部宣布了對陷入困境的抵押貸款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拯救方案;美聯儲聯合世界十大央行成立700億美元的平準基金;俄國采取暫停股市交易的措施,避免市場參與各方因為情緒化而非理性的操作;歐洲多國央行聯手向金融市場注資400億歐元……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紛紛采取行政手段救市的時候,以維護金融穩定運行、保護投資者利益為重中之重,并逐步開始“市場化”管理股市的中國監管部門,能從中得到些什么借鑒呢? 最近出版的《瞭望》周刊提到“要解決股市問題必須重建政府信用”,滬深股市至少在目前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化的股市,在政府政策仍然涵蓋股市運行的主要方面時,不能簡單地強調用“市場化”思路來治理股市,任由市場自行尋找底部。
現在我們終于等到了政府決策部門的緊急措施,單邊征收印花稅雖然不會直接增加市場流動性,但投資者的實際稅負下降50%,而且只在賣出股票時征收,實際上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股票;而中央匯金公司作為工、中、建三行的股東,在二級市場自主購入股票,直接增加了買方的力量,也是政府在“非常之時”所行“非常之舉”,或許有望成為市場的見底信號。
筆者認為,除了已有的舉措之外,為了穩定股市、防止暴漲暴跌,管理層還可以通過特定機構以法定方式建立股市平準基金,采取和證券市場方向相逆的操作,熨平非理性的股市劇烈波動。
管理股市平準基金的機構理應是獨立運作的投資公司,委托專家管理;投資對象也應以滬深300成分股為主;投資目的是消化非國有成分的限售股;資金來源可以是用國家外匯儲備抵押貸款,也可以來源于證券交易印花稅。
成立獨立運作的投資公司,有助于平準基金投資決策的獨立性;委托專家管理則可以增強投資成功的概率;以滬深300成分股為投資對象,也可以設立專門的ETF交易工具,這樣既保證了投資標的流動性,也確保投資的安全性;而以消化非國有成分的限售股為投資目的,有利于化解市場對于“大小非”的恐懼,讓投資者重樹信心。
如果以撥付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并向商業銀行貸款或發行特別國債1.2萬億元人民幣的方式直接入市,按照1元證券交易保證金可以支持5元流通市值的歷史經驗,足以支持6萬億元流通市值,相當于目前4.1萬億元流通市值的1.5倍、13萬億元總市值的45%,足以消化各類大小非,而這還沒有考慮市場回升帶動的新增資金流入。
從證券交易印花稅中劃出一定比例作為平準基金的基本來源也是可以考慮的。去年印花稅收入超過2000億元,今年到目前為止印花稅收入近1000億元,從中劃出部分作為平準基金,可以很好地體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既沒有新增稅收和交易成本,也沒有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投資者的每一筆交易都在為穩定股市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