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很多信息在網上都變得十分透明化,而個人信用記錄是否良好也顯得格外的重要,F在網上隨處可見“征信怎么洗白”“征信花掉怎么處理”等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為個人征信意識不強導致相關記錄沒能得到有效的維護,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多次被動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次數。
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向征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并約定用途。但有些機構出于業務開展的需要,利用一些優惠手段誘導或欺詐用戶同意授權查詢征信。
融360|簡普科技(NYSE:JT)旗下的維度欄目的最新數據顯示,超三成受訪者表示有過此經歷。
數據來源:融360|簡普科技《維度》
在一些消費者投訴平臺,我們能看到有消費者投訴某外賣平臺,將同意查詢個人征信授權書與領取外賣優惠券捆綁在一起,消費者以為自己是在領取優惠券,沒有注意到下方用小號字體標注著“同意查詢用戶《個人征信授權書》”等字眼,導致用戶征信信息“被查詢”。
融360|簡普科技維度報告顯示:超三成人被利用優惠手段誘導授權查詢過征信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若一段時間內,征信記錄被查詢次數過多,存在的負面影響越大,俗稱“征信花掉了”,會對申請銀行信.貸等行為產生影響。
一旦不小心授權第三方機構對個人征信進行查詢,用戶就相當于沒有隱私,個人重要信息更是暴露無遺。在廣州打工的趙曉時常接到一些推銷貸.款的電話,根源在于一次征信查詢導致的個人信息泄露。
“之前我手頭不寬裕,為了交房租,在網上借了一些錢,后來聽說借錢會影響個人征信,我就想查一下自己的征信記錄”,趙曉說。然而,小趙并不是通過央行官方渠道查詢,而是在應用商店里隨機下載了一個查征信的APP。
融360|簡普科技維度報告顯示:超三成人被利用優惠手段誘導授權查詢過征信
這些APP會要求獲取用戶手機多項隱私權限,包括位置、電話號碼、訪問攝像頭,甚至包括讀取短信和通訊記錄等。所謂的“直連央行征信系統”,也只是APP通過用戶自己的信息去央行征信系統查詢,這些應用僅僅充當了中介的作用。
一般來說,央.行征信報告記載了個人通訊方式、婚姻狀況、職業信息、住址、銀行貸.款記錄、信.用.卡透支記錄等詳細信息。這些最需要保護的個人隱私,卻被APP輕而易舉地留存使用。
融360|簡普科技維度報告顯示:超三成人被利用優惠手段誘導授權查詢過征信
“我知道錢不能隨便借,沒想到征信記錄也不能隨便查,電話騷擾是小事,我現在很怕別人用我的信息去借貸.款,那我就真的虧大了”,趙曉后悔莫及地說。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多注意一下的,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做好消費規劃,尤其是現在的征信記錄變得更加多樣化,稍不小心可能就會留下污點,尤其是某些條款也要仔細看清楚,以免在不知道的時候被查征信。
文章標題:融360|簡普科技維度報告顯示:超三成人被利用優惠手段誘導授權查詢過征信
內容來源:融360|簡普科技相關網絡新聞整理
數據來源:融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