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進入了消費為主導的時代,如何刺激老百姓消費是一門學問,這個史無前例的工作交給了企業家!
“要投資好的公司、投資好的企業家,企業家的時代到來了,希望大家在未來20年當中投對新的馬云、新的馬化騰!
2020年10月25日,“君子知道”復旦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系教授孔愛國,在深圳為企業家帶來主題為《中國經濟復蘇的復雜性與突破分析》的講座。
以下是根據講座整理的部分內容:
中國經濟面臨復雜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里面很復雜,外面也很復雜,如何尋求在未來的時間里面,經濟增長復蘇的全球方案?
今天主要講以下這四個方面:
第一、疫情的復雜性與疫情產生的復雜性。
第二、中國經濟內循環的復雜性。
第三、中國經濟外循環的復雜性。
第四、我們如何才能突破復雜性制約。
疫情的復雜性與疫情產生的復雜性
這次疫情是一次突發事件,檢驗2003年以來建立的公共衛生防控機制的有效性。疫情的復雜性讓整個社會按下了暫停鍵,導致國內今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長是負6.8%,這是改革開放41年來最低的一年,但是可喜的是,第三季度已經變正了,到了0.7%。
但是這次疫情是全球傳播,全球188個國家都有病例發生,這些病例發生之后產生了非常大的復雜性,全球經濟都必須按下暫停鍵。
何時才能在全球范圍內重啟經濟?如果疫苗沒有研制成功,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是一個外向型經濟,我們每年進、出口的經濟總量加在一起接近5萬億美金,如果乘以7的話,就是35萬億人民幣。而我們一年GDP總量是100萬億。也就是說,35%是跟外面有關聯的,那就要祈禱這個病毒在全世界趕緊消失,否則我們的經濟增長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疫情爆發,加大了國家關系處理的復雜性。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我們經濟復蘇錯綜復雜。
中國經濟內循環的復雜性
中國經濟內循環面臨的復雜性就是,內部經濟增長模式轉型難度大、時間跨度長,投資與出口為主的時代結束了,中國經濟從短缺經濟已經進入到過剩經濟。
從中國經濟GDP增長的曲線圖就可以看到,改革開放41年,從1992年開始算,到2010年為止,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短缺的時代,
從2010年到現在,中國經濟從短缺的時代進入到過剩時代。
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八年當中遇到了四次危機、四次挑戰,面對這些危機和挑戰,政府花大力氣進行了巨大的投資。以政府主導的投資確實讓生活更加便利,在不同的時間讓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讓我們的財富轉型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結構性的變化已經產生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
大家看這張圖,2010年之前“三架馬車”之中投資的馬車是領先的,然后是消費的馬車和進出口的馬車。到2015年之后整個經濟增長的馬車是消費為主導,投資的馬車下降了,進出口的投資還是第三。
如果我們已經進入了消費為主導的時代,如何刺激老百姓消費是一門學問,這個史無前例的工作交給了企業家。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消費是由需求類決定的,而需求的決定是分散的、是多樣的、是靈活的,就是不能集中,這個社會只能由不同的企業家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去改進,不能停留在過去的老路上等政府來救援。
所以未來投資什么?要投資好的公司、要投資好的企業家。企業家的時代到來了。做出所有的改變都是痛苦的,但是這種痛苦是值得的,而不是躺著享受慣性。
中國經濟外循環面臨的復雜性
中國經濟外循環面臨的復雜性表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中美貿易背后的邏輯關系,因為一個要發展、一個要遏制,發展和遏制之間形成的沖突在未來很長時候內都會存在。
大家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經濟體量很大,但是經濟還不強。2013年我們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2017年占全球貿易的11.4%,但是服務貿易只占6.4%。有110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但其收入主要是國內市場,海外只占18%,外國為44%。中國有龐大的金融系統,第一大是銀行,第二大是股票,第三大是債券市場,但是跨境流動不足6%。
中國經濟對外的依賴性很高,但是美國經濟對中國市場也有很大的依賴。比如特斯拉,特斯拉如果不到中國來,不僅股價不會漲這么高,而且特斯拉的技術在世界上也不會有這么多人知道,美國的技術+中國的市場,戰無不勝。我有巨大的市場,你有先進的技術,合作的話都會賺很多錢,但是我們必須要保持市場這么繁榮,如果市場不繁榮的話,技術就不會來,來了也沒有價值,所以一定要保持熱度。
我們如何才能突破復雜制約
要保持中國經濟的熱度,就要推進市場化進程,改革國有企業的運作方式,讓其市場化的能力提高。如果這樣的話,國有企業的活力就更強了。如果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強起來,那14億的市場就非常棒了。
大家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一定要有信心,把中國經濟搞熱了,西方世界都來了。
隨著中美貿易爭端的發展,為了突破美國人卡著我們脖子、國家領導人在2018年上海進博會的時候宣布:中國要搞科創板、要搞注冊制。
科創板讓很多公司都可以上市,圈到了產業資本,公司資產就可以增加,發揮企業在產業升級方面的優勢,這是到目前來說最好的長期政策之一。
這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投資企業、投資企業家,要了解企業家的特性,希望大家在未來20年當中投對新的馬云、新的馬化騰。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未來二十年當中的馬云或者馬化騰,財富就暴漲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次制度紅利。
這次制度紅利不僅僅是在上海搞科創板,深圳很快就提出了搞注冊制改革。
注冊制和審核制最大的差別在哪里?審核制是由證監會批準,注冊制是由交易所批準。交易所是盈利機構,要賺錢,所以跟投資人的取向一致,所以這個投資紅利是未來很長時間里面的增長點,可能在未來幾十年、上百年都會發揮作用。
突破復雜制約,從國內短期政策選擇上來說,首先要疏困,政府發放債券直接補貼給受到沖擊的人與企業,政府發放消費券給貧困人員;要大幅降低個人所得稅與企業賦稅;要下調資金成本,定向量化寬松,引導資金向實事企業流動。
從長期政策來看,要完善中國稅收體系,解決其中不合理的內容;要大幅度地降低科技型企業的稅收與費用,公用事業收費也要下降;很多國際產品要與國際接軌;同時,還要增加對醫療、教育的投入。
資本市場的選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投資企業家,企業家要發揮作用,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長期的機會都蘊含在里面。
復旦管院EMBA 復旦EMBA 復旦大學EMBA https://www.fdsm.fudan.edu.cn/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