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學教授、中國稅網首席專家孫建國認為,會計準則與稅法會產生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問題。首先,這兩者所要達到的目標不一樣。會計目標是要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而稅法的目標主要通過公平稅負、公平競爭來保證財政收入的實現。其次,兩者的基本前提不同。新準則會計核算的四個前提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而企業所得稅納稅人不同于會計主體,而且對收益、費用、資產和負債確認、計量的時間和范圍不同,必然產生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再次,兩者遵循的原則也不相同。所得稅法除了遵循一些會計原則外,主要還要堅持法定原則、公平原則、收入均衡原則、反避稅原則和行政效率原則。
“恰恰是因為會計與稅法差異的存在,我們就要好好研究差異在什么地方,讓大家都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差異!北本﹪視媽W院王芳副研究員說,“這恰好是我們國家會計學院以及中國稅網這樣的咨詢服務機構,將其作為2007年重要研究課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余應敏教授認為,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主要體現了三大突破。其一,實現了從國內制度到國際準則的突破。舊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從總體上來說,基本還是立足于國內的制度。但這一次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采用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的原則和處理方法,并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認可。其二,實現了從服務管理者到服務相關方的突破。舊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主要是滿足管理者,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門需要的制度體系?傮w而言,能夠滿足上級主管部門就行。而按照新準則,則要盡可能的滿足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等人士對信息的需要。其三,新準則實現了從重當前利潤到重長遠發展的突破。比如,新準則在確認、計量和財務報表結構方面,確立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以便限制企業短期行為。多年來,利潤表在企業財務報表體系中一直居于顯要地位,利潤成為各方面考核企業管理層業績、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但也容易為一些企業追逐短期利益留下利潤操縱空間,而新會計準則體系凸顯了資產負債表在報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業提升資產負債信息質量。企業在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即所有者權益增加的情況下才表明是企業價值的增加、股東財富的增長,這就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利潤觀念,有助于促進企業貫徹科學發展觀,改善資產負債管理,優化資產和資本結構,提高決策水平,避免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實行收益超前分配,充分關注企業長期戰略和可持續發展。
對新會計準則的積極作用,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比如新會計準則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引入了研發費用資本化制度,改變了現行的研發費用全部費用化的規定,對于符合確認條件的開發活動支出允許資本化。這一政策將激勵企業加大對科技和研發活動的投入,促進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為落實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號召,創造了良好的會計政策環境,功在眼前利在長遠。再比如,新會計準則著眼于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在成本核算方面,按照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成本補償制度,改進了成本核算項目和方法,將企業承擔的固定資產棄置義務等社會責任引入到會計體系中,以便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確保成本補償和勞動者補償,避免超前分配,落實和諧發展的要求。
新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體現在哪里?具有多年稅收實務經驗的高允斌從實質重于形式、謹慎性、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等重要會計原則方面對比了新準則與稅法的差異內容。他認為,無論是新、舊會計準則,都與稅法在所得稅上的差異比較明顯,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應有更多的協調空間。中國稅網涉稅風險研究室專家陳萍生認為,目前稅務部門在此方面動作有點稍慢。他說,因為執行新會計準則的范圍目前還局限在上市公司,其他的企業只是比較執行。也就是說,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這樣對稅務部門來說,就有一個政策的過渡期。另外,無論會計制度怎么變化,稅收政策如果不變的話,納稅人納稅時還是要按照會計從稅的原則處理。
首都經貿大學張春平教授、山東財政學院蔡昌副教授,中國稅網政策組專家王玲等在發言中還對運用新會計準則中的注意事項作了兩點提示。一是注意公允價值的應用必須滿足嚴格的前提條件。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規定,上市公司應建立、健全同公允價值相關的決策體系,嚴格按照新準則要求,謹慎適度地選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相關估值假設及主要參數的選取一經確定,均應充分披露。同時,對于符合國際慣例和我國現實條件的情況,例如部分金融資產和負債、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允許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針對一些媒體提出的“公允價值的引入將大大增加企業操縱損益的危險,會引發會計信息的混亂”問題,與會專家認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新準則對公允價值的運用設置了諸多限制條件,只要正確地把握,就可以準確地應用和有效地監管。
二是在運用一些準則項目時,要把握好政策界限。這次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對于某些重要會計政策作了適當調整和完善,對這些相關的準則項目,要把握政策界限,把政策用好、用妥。例如,新準則要求企業及時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確認減值損失,如實反映資產價值,但是又不允許企業多提減值準備,更不允許企業建立秘密準備,也不允許將前期已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予以轉回,更禁止企業利用新舊準則銜接之際,隨意轉回前期減值損失,調節利潤。又如,新準則改變了研發費用的做法,允許將部分開發支出資本化作為資產確認列報。這一政策將大大地改善高科技企業、風險投資企業或者研發投入較大的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業績水平,激勵這些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但是這些開支必須符合嚴格的確認條件,不允許企業將不符合條件的開發支出確認為無形資產。要掌握好這些具體的政策,就需要企業財務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嚴格把關,切實承擔起責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