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曾志權 在廣東省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目標。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十二五”廣東財政如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圓滿完成好促進發展、保障民生、深化改革各項任務,是加快財政工作轉型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結合廣東實際,加快財政工作轉型總的目標是,努力建設法治財政、民生財政、綠色財政、績效財政、陽光財政等“五大財政”。 為此,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并舉,全面探索加快財政工作轉型的新思路、新路徑,對理財模式、理財觀念、投入機制及管理方式進行全面反思和創新,使之不斷適應群眾的呼聲和科學發展的需要。 在理財模式上加快轉型 一是重要支出的保障方式要從短期安排向建立長效保障機制轉變。制度機制管根本、管長遠。特別是對屬于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長期支出,解決人民群眾的教育、文化、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的制度性安排或者配套的措施,而陷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盡管能取得一時的成效,但從長期將擾亂人們的預期,扭曲市場自覺的資源配置,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如,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廣東制定實施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既有一攬子解決的長期安排,又配套實施了人口遷移、財政體制調整、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多元供給等措施,較好地推進了民生問題的解決。 二是保障民生要從單純強調政府責任向引導社會參與、實現共建共享轉變。近年來廣東出臺或實施了一系列惠民、惠農政策措施,民生投入規模日益龐大,占全省一般預算支出比重超過六成。但民生工作涉及千家萬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單純依靠政府投入既不現實也不科學。黨中央提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共建共享”,一方面,制度要公開,讓人民群眾充分地了解政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花了多少錢,用在了什么地方,取得了什么實效;宣傳要引導,使社會公眾逐步認識到共建共享的共同責任。另一方面,公共財政支出必須發揮杠桿和引導作用,創新投入方式,建立多元的投入機制,引導社會公眾參與社會建設,形成強大的合力。 三是促進區域協調要從限于從經濟增長上縮小差距和在本區域內配置資源向縮小人均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和實現區域間互促發展轉變。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的一個基本省情,也是廣東推進科學發展的短板。過去,我們強調從經濟總量上縮小區域間的差距,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從根本上扭轉局面。其原因是由于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歷史的不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實質是要縮小人均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這就要求在全省范圍內配置資源,推動勞動力和產業的“雙轉移”,以不均衡投入的方式解決發展的均衡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的集聚、集約發展以及經濟、人口、生態三者的均衡。這也是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的基本要求。同時,要從財政體制設計上著力,在保障政權運轉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所需基本財力需要的基礎上,貫徹實施激勵型財政機制,調動欠發達地區依靠自身力量加快發展的積極性。 四是促進完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要從二次分配領域向一次、二次、三次分配領域多層次著力轉變。在收入分配關系中,初次分配最為重要。立足于市場這一資源配置的主體和基礎,主要依靠初次分配大幅度地提高勞動者報酬;同時,積極發揮財政二次分配促進公平的作用,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支持民生事業加快發展,解決低收入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財政可以考慮通過支持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業生產率和構建農業反哺機制,完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大力發展產權、資本、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等方式,作用于一次分配領域方面,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積極發揮財政在三次分配中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和諧。 在工作理念上加快轉型 在履行財政職責過程中,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財政分配文化,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創造“吃蛋糕”的良好環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廣東財政要著力構建以民本、法治、創新、科學、競爭、績效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財政文化。 一是民本文化。這是新型財政分配文化的核心。要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將民生優先、民生為重的理念貫徹財政資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全過程,讓人民群眾充分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法治文化。法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財政工作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各項舉措只有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三是創新文化。改革創新是財政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要通過理財觀念的創新、財政體制的創新和預算管理的創新,不斷創新財政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手段,使我們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觀實際的需要。四是科學文化。要強調財政工作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加強調查研究,善于運用財政經濟理論指導工作,順應市場經濟和歷史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優化完善財政支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競爭文化。財政工作既要促進公平,也要服從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在財政體制和財政分配領域引入競爭因素,促進公平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更為重要的是,應對財政收支的突出矛盾,在分配結果具有可選擇性、不固定使用對象的財政分配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可以讓最好的科學發展工作通過合理的競爭程序優先得到財政支持。六是績效文化。要牢固樹立財政資金使用必須講究績效和責任的觀念,做到“花小錢辦大事”、“少花錢多辦事”。進一步深化預算改革,推行綜合預算和零基預算,推進預算管理與資產管理、績效管理相結合;改革資金分配方式,建立標準化、按因素法計算的較為科學的人員經費和專項資金分配機制。 在投入機制上加快轉型 一是促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順應市場規律、綜合運用多樣化財政政策手段。在促轉變過程中,財政政策必須順應經濟增長、產業轉移、社會發展等客觀規律,一方面要集中財力投入,另一方面要透徹了解市場所需,把資金投入到最需要政府“扶一把”的地方。如果脫離了規律,離開了市場主體的真實需求,單純強調加大投入,效果就不會很好;必須制定實施多層次、多角度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如,廣東把握人才流動的規律,采取設立人才獎勵基金會、住房資助、創業貼息、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綜合性配套措施;“十二五”省財政統籌安排220億元資金落實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研究制定實施政銀企合作、推進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創業風險投資和再擔保等綜合性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了補助資金的乘數效應等。 二是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要推動建立多元化供給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政府職能應將重點轉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同時政府應是有限政府,而不是無限政府,不能無所不包,可由社會的履行的職能,政府應通過購買服務、發展社會組織、設立法定機構等方式逐步移交社會承擔,這樣可以更好地將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結合起來,由政府加強監控,由市場發揮自動調節和競爭效率的作用。因此,財政支持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應由政府包辦逐步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轉變,提供服務的生產主體由公辦逐步向公建民營、民辦公助以及政府購買服務多元投資轉變,供給對象逐步從低收入困難群體逐步向全社會符合條件的社會群體轉變。同時,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注重財政與金融等手段相結合,采取BOT、BBT、BT等多種形式,利用市場資源配置和私營部門優勢進行有效供給。 三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要在財政分配領域注重引入競爭機制,以競爭激發活力。針對財政資金分配過程中普遍存在“重分輕管”的現象,廣東將競爭引入資金分配領域,讓申請資金主體通過公平、公開、公正的相互競爭,優勝劣汰,多中選好、好中選優,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得到優化配置。同時,財政部門可以依據中標者的承諾,在資金分配后通過績效評價和財政監督檢驗資金是否規范、有效使用,面對嚴格的績效考核和結果反饋,申請單位申請資金將會更加嚴謹,使用資金也會更加規范合理。 在管理方式上加快轉型 為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財政管理要更加注重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消除政府與社會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財政決策、分配和改革的透明度,做到“群眾的幸福由群眾做主”,這將成為公共財政管理改革的新的領域和方向。 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眾對財政分配的參與度?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豐富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形式:一是積極穩妥推進預決算公開和“三公”經費公開活動,逐步擴大公開范圍和細化公開內容,讓人民群眾廣泛地了解政府的錢到底花在哪里。但是,在公開過程中要堅持既積極又穩妥的原則,既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又切實維護政府公信力,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二是在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民生領域,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讓社會公眾能夠參與民生項目的預算編制和決策,開展財政支出民生項目征詢社會公眾意見工作,增強財政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三是積極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獨立、自主地評價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完善財政支出社會評價體系,有效收集社會公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意愿,提高績效評價客觀性與公正性,增強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財政決策機制,提高財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可以探索建立財政專家咨詢委員會等形式,逐步建立財政決策和政策實施的專家咨詢機制,充分借助財經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專業優勢和學術專長,為財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問效及各項財政政策、決定、制度、措施的制訂、實施及評估反饋等提供咨詢和參考,進一步增強財政政策措施的科學性、前瞻性、針對性和可行性,促進財政決策的民主、公開、透明,增強財政工作、決策、改革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