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優化 去年全省民生投入2601億元,民生工程實際投入增幅達36% |
“十二五”開局之年,我省財政部門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擴大民生投入,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據財政廳最新統計,2011年民生投入達2601億元,占財政支出78.7%,地方新增財力80%以上用于民生。 民生投入最集中體現在民生工程上。2007年我省率先在全國實施民生工程,并以此為抓手,逐步推動各類民生問題的解決。此后投入資金逐年增加,實施工程不斷擴面提標。2011年共投入468億元實施33項工程,完成年初計劃籌資額的120.6%,實際投入比2010年增加123億元,增幅高達36%,辦成了一批群眾歡迎、社會滿意的難事實事。 放眼整個民生領域,財政投入持續著傾斜的勢頭;I集扶貧資金10.5億元,積極支持整村推進工程,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開發式扶貧。投入農林水事務支出349.9億元,增長19.6%;通過“一卡通”發放 27項涉農補貼資金159.8億元,人均受益412元。全省共安排近21億元啟動高校提標化債工作,開創性地實施就業技能提升工程,支持新建50個農民工創業園和26個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擴面提標,全面啟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積極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財稅扶持政策,保障性住房開工建設42.9萬套,超額完成20萬套的年度竣工任務。 今年,我省將繼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公共財政優先方向,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更多的財政資源保障和改善民生。計劃投入民生工程的資金達到540億元,在2011年民生工程項目的基礎上,退出3項新增3項,調整完善5項,提高6項補助標準,加強項目建后管理養護,繼續提高民生工程的質量和效益。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規劃,力爭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2.5%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以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醫療救助、優撫對象等補助標準。(馮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