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2月21日,由ACCA北京代表處牽頭、組織,幾大公司的財務高管、監管層人士與各大媒體的記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準則實施的話題。希望這種非正式的談話可以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給相關企業以啟發,并讓更多的人關注新會計準則帶來的深層次影響。參加此次話題探討的人士均為ACCA會員,他們是:
丘創:景華天創(北京)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李鵬: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財務報告與業務分析高級主管;
曹璐璐:中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高級財務經理;
馬篆階:北京天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丘創:稅收和融資決定企業對新準則的態度
因為我是搞實務操作的,所以我不想把企業是否積極采納新準則的動機搞得太理論化。我最近跟一些總會計師聊過,總的來說,企業或早或遲采納新準則的動機主要是兩個,一個是稅收的動機,一個是融資的動機。因為融資動機趨向于要把報表做得很好看,而稅收動機趨向于盡量把利潤做少,想少交稅,兩者是反方向的。
現在中國納稅成本排全球第八位,總稅率77.1%。企業在稅收上的動機對企業是否積極采納新準則的態度影響非常大,中國的現實是稅務對會計的影響非常大。在我們了解的過程中,有人說:執行《職工薪酬準則》面臨現實的難題。以前國企很多的福利費是變著法子走賬的,借方記入成本和費用,貸方記入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其他應交款,大量不好下賬的福利費用記入其他應付款。而新準則把凡是由于職工提供服務而支付的報酬以及相關費用都統一到職工新酬的范疇,并在統一的負債科目“應付職工薪酬”中核算,這就把以前可以躲躲藏藏的東西都暴露出來,涉及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問題,特別是待遇好的企業。
舉例來說,原來的福利費按工資總額的14%來提,超出部分是不能扣稅的?傮w來說,稅務成本還是很高的。如果一家企業的效益比較好,又沒上市,銀行也知道它好,如果提前執行新會計準則,從稅收上看對它可能不會有好處。中國的稅法對會計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想擺脫但擺脫不了。我認為新會計準則中實施難度最大的是所得稅準則。
新所得稅準則采用了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的遞延納稅法,而且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與以前的利潤表債務法有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現在納稅調整的范圍不僅僅局限在影響損益的項目,而且還進一步擴展分析到企業的資產(或負債)賬面價值和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即提出了暫時性差異的概念,相比以前時間性差異的概念要寬泛得多,調整的內容也更多。同時新準則又涉及資產的公允價值,而稅務很多規則是基于歷史成本的,這也是暫時性差異比以往時間性差異調整項目更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傊,一個是由損益項目的調整轉變成資產項目的調整,另一個是由原來的單一歷史成本計量基礎轉變為多種計量基礎共存,這就造成了更多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影響因素。當然,在新準則中歷史成本還是很重要的計量基礎,但是比較多地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
另外一方面,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內新會計準則的制定者一般不會考慮新準則執行的信息成本問題,我當過總會計師又管理過信息系統,我認為新準則的實施將會大大提高企業在信息系統上的投入?梢赃@樣講,一個大的企業集團如果嚴格按新會計準則或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并同時支持薩班斯法案,如果買世界級的合并報表軟件工具來實現,僅在合并報表信息系統的投資數額就會達到三、四百萬元。
中小企業可能會請會計師事務所代做賬,一般會計師事務所代企業做賬的會計員工資是比較低的,如何以較低的人工成本聘請到熟練掌握新準則的會計是一個挑戰。會計員熟練使用用友軟件,理論上可以做一百多套賬,但是用的會計規則對不對就不知道了,因為計算機不懂會計準則以及如何使用準則對實際業務判斷,它只知道借貸平衡。所以中小企業要執行新準則是很麻煩的。民營企業很多是中小企業。從長遠來講,國家可能不會很在乎這一塊。
上述主要談的是與稅收有關的方面,從融資動機來講就不好說了。如果更多地采用公允價值或者新會計準則能夠提高企業的每股收益,為了上市的目的企業會這樣做;蛘咭还P銀行貸款對企業很重要,如果按新準則做一下子能貸三個億,該企業當然要權衡貸款相關的現金流量跟稅收的現金流出之間到底哪個更重要。如果貸來的現金流入最終可以產生更多的凈現金流,完稅后還能有正的凈現金流,那企業就可能比較積極地采納新準則。
所以,從實務角度來說,決定一家企業對采納新準則態度的一個是融資動機,另一個是稅收動機。
李鵬:新準則有利于中國公司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是從一般公司管理的角度,以我個人的經驗為基礎,談一些認識,并不針對我所在的公司。媒體和企業都認為新準則有些激進,但我個人認為新準則確實從大的方向上有利于中國公司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
公司的目標是投資者利益最大化。以前因為舊準則有一些問題,導致公司對外披露的信息不是特別合理和透明。這樣造成了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之間在信息上的不對稱。從公司治理角度,不利于公司目標的實現。新準則在這方面采用了和國際準則趨同的原則,對信息披露的質量應該說有比較好的保證。而信息披露的透明又會進一步促進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公司目標的達成,所以我認為新準則的應用從總體來看,有利于中國公司的發展。
做實務的都知道,公司每年根據會計準則或者以前的會計制度做完財務報表以后,年底還要經過稅務機關的審查。以前國內的會計制度和稅收的規定有很多細小的差別,但是應該說不是原則性的。不過新會計準則采用之后,確實有很多會計要素的計量基礎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動。拿歷史成本原則來說,新準則雖然仍傾向于歷史成本計價,但確實在相當程度上已經轉換成了公允價值。但是目前的稅務會計或者稅務上面的一些制度要求并沒有做相應的變動。這就導致了采用新準則編制的會計信息和按照稅務局的要求提供的有關信息有比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就必然要求大量的調整。對一般公司來講,如果以前沒有稅務會計的準備,單靠一般的財務人員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調整工作量。
在信息系統方面,由于新準則要求對公司財務數據進行追溯調整,如果說內部沒有很好的信息系統支持,僅僅試圖通過手工處理大量的紙制憑證完成調整,對于這種調整結果的正確性,我首先就會提出置疑。而且采用新準則的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做具體的工作,如果沒有好的信息系統支持和歷史數據的積累,從工作量角度來說這個負擔是非常大的。
另外,對于許多走出去進行跨國發展的企業,還涉及到融資問題,如果中國企業想在國際上有很好的發展,除了要借助國內資本市場和融資渠道的作用,更多地還要依靠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如果這些企業采用和國際準則趨同的準則,提供的財務信息會更符合國際資本市場和其他的融資渠道對信息提供質量的要求,也便于他們的評估。從融資主體來講,準備的這些會計信息和有關的報告,避免了一些準則差異的調整,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能會有適當的節約。
談到并購,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中國企業并購外國企業,另外一方面是外國企業并購中國企業。一個業內的共識是,如果并購雙方具有在相當程度上趨同的會計信息編制基礎,那么會計信息質量對并購的成功率、所需的成本和失敗的風險的影響都是正面的。所以從這點來說,新會計準則的采用確實有利于中國企業在跨國化發展中做大做強,也有利于中國經濟全球化。因為企業畢竟是經濟的最微觀組成。
再有,我談一下面對采用新準則的壓力和要求以及企業應該做好哪方面的工作。我本人是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雇員,我們是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一家紅籌公司,在中國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公司所屬的一家子公司——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對我們來講,新準則更多影響的是對這家子公司的會計實務和我們公司整體對母公司報送的有關會計信息,因為我們在香港和美國披露的財務信息分別符合香港(國際)準則和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以我們公司內部的安排為例,分析一個一般的企業實施新會計準則要做好的五方面工作。
一、做好新舊準則轉換涉及到的內容和工作量的評估。首先要評估這個事情對你公司的綜合影響有幾方面,這樣才能夠在下一步制定實施方案時準確定義各方面目標和安排有關的措施。
二、根據內部評估的結果,做出轉換安排的時間表。新會計準則的采用,除了對上市公司屬于強制性要求外,下一步陸陸續續會對非上市公司有一個適用時間表。如果不提前對大趨勢有一個準備,等政府的強制性要求下來,準備不足就會措手不及。
三、做非常詳細的培訓計劃。主要涉及兩方面的人員,一方面是專業的財務人員,首先要保證專業的財務人員深刻理解新舊準則之間的差異對專業和業務的影響。另外一方面,對企業一般的非財務管理人員也要做好相關培訓。因為以前大部分中國企業,從領導到員工有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公司的會計信息是財務的事情,跟業務部門沒有關系。這樣的認知誤區在新會計準則體制下可能就會變得非常有害。因為在新會計準則下有一個大原則的要求,即以會計語言表述的公司經營成果和資產質量都是在管理人員做出專業判斷的基礎上再由財務人員進行適當反映和計量的。如果在管理判斷這一最基礎的會計信息質量控制層面上,有關管理人員對如何確認沒有很好的認識,則做出的管理判斷必然是錯的。財務人員拿到這個錯誤的判斷資料,也沒有可能做出很高質量的會計報表。在中國眾多企業之中,管理人員的財務知識普遍貧乏,他們接受自身角色轉變以及對會計準則與專業業務結合的理解難度和企業所要付出的投入都會非常大。
四、需要調整內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一個規范的公司肯定要有一系列完整的內部流程和管理制度來保證信息流的正確流向以及有關信息使用者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接受正確的信息。在新準則下,公司業務的會計確認基礎首先是管理判斷,然后是財務人員的反映和計量,最后才是財務信息的批露。這就要求公司內部的流程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保證財務人員拿到的業務信息確實是經過了必要的或者說正確的管理判斷。如果沒有相應的流程保證,財務人員很難拿到有效的信息。
五、對一般企業而言,新準則也對內部財務信息系統和相配套的其他管理信息系統模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為這種會計準則的調整,實際上對企業來說是系統的工程。一般公司管理人員需要接受財務信息作為業務的定期總結和前瞻基礎。對于公司高級管理層也一樣,需要通過有效的內部信息系統,得到關鍵績效指標和公司經營情況的評價,來幫助其進行管理判斷。如果沒有對數據統計、分析和報告口徑設置按新準則的要求進行調整,可能這些內部生成的數據信息就無法支持各級管理人員對有效財務信息的需求。
新準則對于房地產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投資性房地產、資產減值準備、借款費用、長期股權投資與合并報表以及遞延稅款等方面。
1.投資性物業
以前對投資性物業沒有明確的判定,新準則有了明確的規范對象和計量、報告方式。準則規范的對象是:出租的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筑物,或者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在計量方式上,準則講了兩種:一種是成本模式,就是按照資產的價值,每年計提折舊或攤銷;另一種是公允價值模式,就是每個報告日對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評估,將評估增值計入損益。
應用新準則會不會影響房地產公司損益?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首先要看這個企業是選用成本計算模式還是選公允價值模式。如果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話,要有公允價值持續可靠的計量。我的理解是,財政部建議企業或者說鼓勵企業用成本計算模式計量。如果采用成本模式,企業現在用的歷史成本計賬,不會影響公司損益。如果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也不一定增加損益表的內容,因為它是將每年評估增量計入損益表。資產的價值受市場、自身狀況的影響,也會發生減值,所以報表未必一直好看。
選擇哪種計量模式,也受行業不同的影響。比如,境外上市公司,受國際會計準則約束,如果行業慣例是公允價值模式,單個公司自然也應選擇這種方式,不然,報表缺乏可比性,就會沒有人看。同樣,財政部鼓勵用成本模式計量,估計這也會作為一種行業慣例。
其次,公允價值的確定,不能說由企業說了算。因為它要經過專業評估師進行評估,不是管理層說是多少就是多少。比如一個樓盤要是十億的話,不可能評估為一百個億,這是中介機構進行專業判斷的問題。再者,現在房地產市場很活躍,市場價值取得也比較容易,而市場價值是公允價值判定的首選。
最后,行業分析師在對地產公司的報表進行分析的時候,會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含有增值的利潤,因為增值或減值能夠體現資產的價值;另一方面,也會看真正企業經營真正取得的利潤。
2.資產減值
以北京市場為例,現在房市行情比較好,住宅一般不用計提減值準備,但一些經營不好的物業,如果發現減值跡象,就要提資產減值準備,尤其是會所經營。新準則規定,資產減值計提之后是不能轉回的。
3.遞延稅款
如果說企業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那么對于物業增值,采用債務法核算時要計算其所得稅。這個準則,總體來講對房地產公司的影響是比較小的。因為,房地產公司以取得的銷售回款為基礎預繳稅金。直到最后整個項目進行清算,才對單方成本進行認定,看項目確實應當繳多少。預繳不夠,要補;預繳多了,拿以后的項目抵。財政部實際上鼓勵采用成本模式。
4.借款費用
對于借款費用準則,以前頒布的在適用范圍上不包括房地產企業。不過很多房地產公司在應用上,也大都參照這項準則。
新準則將房地產開發明確列入了規范對象。對于利息要資本化的判定,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資產支出已經開始;二是資產費用已經產生;三是購建行為已經發生。對房地產公司來講,購建行為產生,我個人理解是取得開工證并動工。即開工后、竣工前發生的借款費用才可以資本化;項目在開工前發生的利息應費用化。
5.長期股權投資與合并報表
新準則講到,收購的代價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按照舊制度應計入股權投資差額,并在不少于10年內進行攤銷。
對房地產公司來講,由于土地價格增長,房價上揚,一般都會產生正的差額,即商譽。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講,公司收購開發類子公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土地,收購產生的差額是土地價值的體現。因此,應根據收購開發類子公司產生的這種差額,在編制合并報表時調整子公司的存貨價值。
在編制合并報表的時候,由于調整了子公司存貨價值,因此還需要按照開發項目的成本結轉比例逐步結轉到當期損益表。
這兩條準則,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綜合影響是:在編制合并報表時調整個別報表的內容,從而影響合并報表的損益。也就是說,在調增個別報表的成本的同時,降低了合并報表的損益。
■ 準則應用的難點
新準則應用的難點在首次執行上,而首次執行的難度,在所得稅準則的應用,因為它涉及到大量的調整,任何其他準則的實施,都會影響所得稅準則的應用。
馬篆階:很多小企業恐怕要外包新準則
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公司,目前對新準則實施應該說沒有太多的感覺,也沒有什么緊迫感。而且,像我們這種小企業里的財務人員,力量一般比較薄弱,能夠維持日常的經營管理并做好和稅務部門打交道的工作就行了。
正如剛才丘老師談到的,企業出于融資的驅動,可能從領導層也會決定做這種轉變。我覺得未來這個轉變,主要就是融資和稅務的兩個動機驅動,但是這兩個往往是矛盾的。對于小企業執行新準則,如果有選擇余地的話,恐怕這種現狀還要維持下去。
如果將來實施新準則,會計信息披露要上一個臺階,對我們這些小企業來講,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一個是人力資源方面,另一個是信息系統方面,由于這兩方面基礎都非常薄弱,所以如果以后實施新準則恐怕需要外包。
剛才談到的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如果采取公允價值作為計價基礎的話,對我們這些產業來說比較困難。有時候會計信息不完整,與合作方或者資金的提供方談的時候,往往需要提供這種數據。但是實際上這種數據基本上都是由專業的評估機構提供的,但評估的空間很大。如果要使整個會計信息質量提高,還要取決于對評估行業的監管和評估人員的水平,以及職業道德的提高。
實行新準則,對我們小企業來說,肯定是一個負擔。我們作為小企業,期望中國哪一天能夠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簡化的會計準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