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具體檢查方法
1.突擊檢查,調查陷入困境
2007年1月22日,檢查組按計劃對T公司實施突擊檢查。公司對稅務檢查積極配合,沒有發現正常會計核算資料以外的涉案書證、物證。檢查組調取了賬簿憑證,分類統計分析產品、包裝、材料購進數據,另外梳理了銀行賬戶資料、管理記錄、生產材料等資料。
對包裝物與產成品的統計分析發現:一是包裝袋購進量大、規格復雜,無法準確統計。T公司2005年就有38種規格的常用小型包裝,購進包裝的計量單位有件、箱、斤、袋、個等,個別購進發票沒有數量、只有金額,會計賬簿只核算大類,沒有分品種、分規格核算,記賬不明晰;二是包裝用量與成品計量單位對應關系復雜,難以從包裝用量推算產品出廠情況。T公司成品出入庫與銷售結轉均以“件”為單位,不同系列產品每一大件內又有不同規格、不同數量的小包裝。如火鍋底料產品有168g、200g、330g、400g等系列型號,從包裝數量上無法精確統計和定量分析,因此要從賬務核算上直接發現問題有一定的難度。
2.擴大調查,發現重要線索
為了打開僵局,檢查人員決定到超市、集貿市場收集T公司不同品名、不同規格和型號的調味產品,與賬簿記錄的產品包裝品名、型號、規格等進行比對分析。終于,檢查人員在一個小包裝袋上發現該公司除在稅務機關登記的生產地址、電話外,另有一個銷售部電話。
檢查組分析認為,這個銷售部很可能是企業的核心總部或其賬外經營的銷售核算地。于是檢查人員從發現的銷售部電話號碼入手,到電信部門查詢電話使用人登記信息,發現該電話號碼是以個人名字登記的電話,地址在某某路16號。檢查人員到某某路16號,通過與小區物管聯系,找出了電話號碼所在的大樓及樓層門牌號,并到現場調查銷售部辦公室。
2007年1月29日,檢查組對銷售部實施突擊檢查。當稽查人員突然現身T公司銷售部并出示檢查手續和證件依法展開調查時,現場氣氛驟然緊張。公司員工神情慌張,有的急忙收拾資料、關閉電腦,對問話支支吾吾。檢查人員從現場一部電腦中發現T公司一批商品出入庫統計和各片區市場營銷布局、銷售業績考核等重要數據,當即對相關數據進行打印并交當事人簽字蓋章,固定電腦數據資料,并對各辦公室的涉稅資料進行仔細收集和歸類。
檢查人員用從該銷售部電腦中提取的2005至2006年各銷售片區收入業績考核的統計數據,與會計賬簿記載的收入數進行比對,發現該銷售部的銷售統計數明顯大于財務的記賬數,判斷T公司可能有隱瞞銷售收入的情況。但從該銷售部除了取得上述銷售統計數據外,沒有提取到其他賬外涉稅憑證。
同時,檢查人員依法對T公司老總鄧某進行詢問調查,但始終沒有取得突破。在此期間,鄧某四處網羅關系說情,希望“盡最大努力讓公司自己糾正,盡可能在稅務機關處理不移交司法機關”。同時公司開始解雇員工,經銷部負責人及五六個員工探親休假。
3.內查外調,取得關鍵證據
面對上述情況,為取得案件的突破,市國稅局領導根據案件進展,將檢查組人員分為兩組,一組繼續從銷售部收集的經營資料入手,重點查找整理違法線索。另外一組從購貨方入手收集其隱匿收入的證據。檢查人員在該公司客戶群中選出一批購貨商,從購貨方逆向調查該公司的商品流、資金流,收集銷售發票、購銷合同、銀行憑證等涉稅資料。經過努力,在上述購貨商提供的貨款支付憑證中,發現幾張銀行轉賬支付憑證回單,收款方開戶銀行是某農行分理處,收款單位是T公司,但這個賬戶賬號不是T公司登記注冊的結算銀行賬戶賬號,說明T公司還另有一條資金流渠道。檢查人員當即開具“稅務機關檢查銀行存款許可證明”,從銀行查明這就是T公司的賬戶,該賬戶從2004年開設以來,發生大量資金往來,從該賬戶的銀行原始原始憑證中可看出,許多銷售貨款被匯入該賬戶。T公司偷稅違法事實浮出水面。
檢查人員依法再次對T公司老總鄧某進行調查詢問。在鐵的事實面前,鄧某經過長時間的復雜思想斗爭,終于如實交待了偷稅違法事實,并于2007年2月5日、3月30日分別通知家屬將隱匿于賬外的涉稅資料交出,共有銀行收款憑證1384張、產品出庫單222張等,至此該偷稅案案情已水落石出。
4.發起協查,違法事實
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歸類整理,檢查組向購貨商所在地國稅局發出協查,對購貨商與T公司的資金往來、貨物往來、購銷合同等進行認定,固定關聯證據,確認違法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