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中國的個人電腦用戶來說,電腦上安裝的可能大多數是免費軟件,如何安裝和選擇軟件對于那些非IT技術類的“小白”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今天就主要講講個人用戶如何選擇電腦軟件的常識。
我個人覺得,對大多數普通電腦用戶,個人軟件選擇的大方向是:國外商業軟件>國外開源軟件>國內開源軟件>國內商業軟件。具體的原因我下面做一些解釋。
國外商業軟件和國外開源軟件
很多專業用戶可能會覺得,很多國外的商業軟件未必會比開源軟件強,并且很多個性化功能對于開源軟件會更適合。不可否認,開源社區對于軟件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但較為專業性的定制功能對于普通個人用戶來說門檻較高,而商業軟件則面向大眾,通常會有更好的易用性,商業軟件公司的開發能力也相對更強,所以商業軟件的Windows能在個人電腦領域領先于開源的Linux系統。
然而,商業軟件大多都是收費的,對于個人用戶來說成本不小,而開源軟件產品絕大部分都是以源代碼的形式公開免費下載的,不需支付使用費用,所以很多人就推崇開源軟件。不過,隨著互聯網免費模式的誕生,現在很多商業軟件也開始免費,例如谷歌的系列軟件,盡管這些軟件可能會收集用戶的一些個人隱私或其他資料,但對于中國用戶來說并沒有什么可擔心的,美國政府對中國用戶沒有司法權,即使用戶觸犯了美國的法律(例如盜版等),美國人來“跨國”抓捕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但如果你使用國內的軟件(例如QQ或百度),被“跨省”抓捕的案例可能層出不窮的。
國產軟件和免費軟件
對于國產軟件來說,商業軟件不一定就不會刷流氓,而國產開源軟件的選擇性非常小,國內因為生存壓力問題,開源開發者大多是索取者多,奉獻者少,成氣候的開源軟件非常少,而商業公司推出的各種免費軟件往往會成為市場的主流。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360安全軟件擊敗了瑞星,瑞星早先依靠出售殺毒軟件曾經活的有滋有味,而自從360推出了完全免費的安全軟件后,這個行業格局一下子就被打破了,而且還改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和軟件使用習慣,顛覆了整個行業。
而免費的商業模式帶來的市場效應就是大魚吃小魚,競爭殘酷,大公司靠資金實力拼掉小公司,小軟件不是倒閉就是被收購,導致大多數常用軟件產品集中到了某幾個行業巨頭手中。
國產免費軟件=流氓軟件?
常用的國產軟件大多都是免費的,這些軟件的研發成本較高,只能通過廣告,增值或者其他手段來賺錢,用戶免費使用的代價其實并不低,這些免費軟件既然不能通過銷售賺錢,只能想一些其他辦法,比如收集下用戶的隱私信息、彈窗、廣告等,有時候還會耍耍流氓,國內環境如此,對于大多數“小白”用戶來說,也搞不清楚這些狀況。
大部分國內商業公司的軟件都會收集并監控國內網民的各種行為,并美其名曰“數據挖掘”或“大數據”,用戶的個人信息基本上屬于“裸奔”狀態,被“跨省”的成功率極高。而如果使用國外軟件,并具有一定的安全常識,就很難會被“跨省”。
因此,對于用戶來說,盡量不要用國產商業公司的軟件。但對于有些用戶來說,對個人隱私的安全無所謂,也不會用國外的軟件,那么對于國內的流氓軟件里,應該如何選擇呢?
如何選擇流氓軟件?
如果非要選擇使用國內軟件,可以基于這樣一些原則:該軟件并不是該公司的主流盈利項目,而是針對競爭對手推出的競爭項目,通常這類“行業第二”的軟件產品,為了口碑的需要,不會有太多流氓行為,也不會有什么廣告,但這類軟件的開發人員可能會非常短缺,軟件有可能長時間不更新。舉個例子,騰訊的主要盈利項目是QQ,因此其推出的競爭產品“QQ旋風”和“QQ影音”的流氓行為就相對較少,雖然功能有限卻更新緩慢,但也算是勉強可用的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