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一個大家最關心,但是最容易忽略的稅種要值得企業老板和會計注意了!稅務要是清查企業的期間費用,估計很多企業都得要哭!
不管買什么都是辦公用品、日用品、清潔用品,這簡直成了中國企業發票的一個怪狀!
估計看文章的很多都曾經或者正在用發票的形式報銷工資,甚至成為很多高富帥企業的一項福利和炫耀的資本!
看點二:檢查人員提取了被查單位兩個被查年度個人所得稅申報繳納及入庫情況,依法調取了被查單位的電子賬目、個人所得稅扣繳計算表及相關資料、憑證,核對有關情況。經過計算,兩個年度內,該公司個人所得稅稅負均在17%左右(“歸屬期為當年的個人所得稅款實際入庫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獎金、補貼當年借方累計發生數”×100%),反映被查單位兩個年度扣繳個稅較均衡,且平均稅負較高,與該單位員工收入較高及兩個被查年度員工收入基本無變化是相符的,未發現疑點。此外,檢查人員逐月抽查了部分員工個稅的扣繳情況、核對了每月扣繳個稅數與實際入庫數,也未發現問題。以上情況說明,被查單位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中個人所得稅的扣繳是沒有問題的。
提示:一談到稅負,往往都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今天這個案例里面提到了個稅稅負。公式一定要記清楚了!如果你們企業稅務來稽查,也會進行測算一下你們企業的稅負,然后檢查企業的應付職工薪酬的借貸方。
看點三:檢查人員鎖定了下一步檢查的重點,即直接在成本、費用中列支而發放給員工的現金或實物福利。
在對管理費用明細賬檢查時,有兩個二級科目引起了檢查人員的注意:
一是“燃油費”,二是“辦公用品”。燃油費兩個年度借方累計發生數均近百萬元,而被查單位固定資產明細賬中記載的機動車輛僅有7輛,且均為轎車。根據公務車的數量和已入賬的燃油費支出,檢查人員計算了一下,近百萬元燃油費平均到每臺車上,意味著每年耗油10萬元左右,折算成行駛里程,最保守的估算,一臺車每天要跑200多公里。
提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歷來一直是稅務檢查的重點,因為這些費用科目最容易造假了,什么福利費亂列支、辦公費用什么都往里面放、加油費都是實際都是成為偷稅的重災區,當大家造假的時候,是否想的到會出現上面的情況,就知道報銷加油費了,竟然把公務車搞成了出租車!
提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歷來一直是稅務檢查的重點,因為這些費用科目最容易造假了,什么福利費亂列支、辦公費用什么都往里面放、加油費都是實際都是成為偷稅的重災區,當大家造假的時候,是否想的到會出現上面的情況,就知道報銷加油費了,竟然把公務車搞成了出租車!
看點四:面對這些疑問,被查單位財務人員無法自圓其說,最后道出了“燃油費”背后的秘密:為少繳個人所得稅,該單位采取限額報銷燃油費的形式,向員工支付交通補貼,每月1次,由員工提供規定限額的加油票據,整數的燃油費票據就是員工報銷的發票,以這種形式發放的交通補貼,未合并到員工當月工資、薪金計算并代扣個人所得稅。
提示:為什么中槍的總是財務人員?等到企業遇到問題了總得找個新聞發言人啊,此時正當時!
看點五:“燃油費”問題確定后,檢查人員將目標轉向“辦公用品”。檢查人員逐月檢查了這一科目列支的每筆費用的原始憑證。發現春節、中秋節、國慶節所在月份列支的“辦公用品”票據明顯增多,且數額大、金額為整數、未附所購物品明細。檢查人員于是向開具以上票據的某大型商場發出了調查函,回復的情況證實,那些票據為被查單位從該大型商場購買購物卡的支出。在事實面前,財務人員道出了“辦公用品”背后的秘密。原來,每逢重大節日,被查單位都要向員工發放福利,原先發放實物,后來改為購物卡,為少繳個稅,購卡時,讓某大型商場開出“辦公用品”發票入賬,以購物卡形式發放給員工的福利未合并當月工資、薪金扣繳個人所得稅。
提示:上面加粗文字非常值得大家重點關注,數額很大、金額為整數、沒有明細。這是標準的辦公用品造假三部曲。金稅三期之后,稅務人員要是納稅評估的時候可能更加方便了,一看一家互聯網企業從家樂福超市短期內大量購買辦公用品,很容易被發現存在問題的!